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崔曜 张锦辉
11月27日12时37分,1000千伏特高压巴岳站完成整站调试,具备带电运行条件,也标志着距离川渝特高压工程整体投用更近一步。当天,在位于铜梁区少云镇的1000千伏特高压巴岳站(以下简称巴岳站),现场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有的紧盯监控屏幕,密切关注着各项参数的变化;有的在现场巡视,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一切紧张但有序。
11月27日,铜梁区少云镇,1000千伏特高压巴岳站顺利完成全站调试。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各项参数均达到设计要求,设备运行稳定可靠……”当完成整站调试的消息传来,现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大家相互拥抱、击掌庆祝,有的人眼眶也湿润了,这一刻他们精心准备了700多个日日夜夜。
巴岳站完成整站调试前,工作人员做了哪些准备,克服了哪些困难,记者进行了打探。
运维人员如履薄冰
严谨核对上万步操作 确保无误
11月26日晚上8点,巴岳站主控室内灯火通明。
“拉开天岳Ⅰ线T05317刀闸。”“拉开天岳Ⅰ线T05317刀闸。”“后台检查天岳Ⅰ线T05317刀闸三相确已拉开。”“后台检查天岳Ⅰ线T05317刀闸三相确已拉开。”……
运维值班长熊敏、运维正值程思雨以及运维副值赵悦彤正在认真核对投运操作票。她们仔细检查每一项操作步骤,逐条审查操作票内容,面对分歧时认真推敲,确保每一个指令都能顺利执行。
开关设备运行、启动断路器保护、充电保护停用、合闸……从21日到27日,熊敏等人平均每天会从调度中心收到80张操作票,操作单位、内容、注意事项、完成时间都会一一列明。“操作内容经常会重复,一天之内要倒闸好几次,一周下来我们要进行一万步操作,每一步都需要严谨核对精细演练,一步都不能错。”程思雨告诉记者,每天的工作如履薄冰,但无限供应的咖啡、卫生间的水龙头,足以克服重复操作下的疲乏和厌倦。
位于铜梁区少云镇的1000千伏特高压巴岳站,工作人员在主控室窗边翘首以盼。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在主控室另一侧,技术员邹铃尉和运维值班长余甜甜正在进行现场信号的核对工作。她们根据点表内容,逐一查找回路图,确保每一个信号都准确无误发送至监控后台,为后期运维监盘做好铺垫。
“运维人员就像是急诊医生,通过光字、报文来诊断设备存在的问题。”邹铃尉解释说,不同颜色和闪烁方式的光字指示设备的不同状态,如正常、故障、异常等;报文指的是传输的信息数据包,包含了设备的实时状态、测量值、告警信息等重要数据。
“恶人”李娜
标准面前毫厘不让
“妈妈,我好想你,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家啊?”当电话里传来儿子声音时,国网重庆超高压公司特高压交流运维中心副主任李娜突然有些哽咽,鼻子有些发酸了。记者看到她时,已经持续工作十多个小时的李娜眼睛布满血丝,声音也变得沙哑。
从今年2月开始,她全身心扑在特高压工程第一线,吃住都在变电站,一个周难得回家一次,根本顾不上照料家里。在场同事难得看到这位“恶人”如此温情的一面。
11月25日,铜梁区少云镇,工作人员在1000千伏特高压巴岳站主控室进行紧张而有序的调试。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嗓门大、要求严,是大家对李娜的第一印象。“说实话我不喜欢当这个‘恶人’,‘恶人’难当又不得不当,必须坚持每一项技术标准才能确保工程质量。”李娜回想起之前在验收阶段发现了110千伏电抗器本体支柱及引线支柱垂直精度问题。“当时我立即和业主项目部沟通,督促厂家整改全部支柱,确保精度都符合要求后才验收。”
“这是第一条落地重庆的特高压工程,操作必须慎之又慎。”李娜告诉记者,为了积累特高压变电站运维管理经验,她和同事还抽空去1000千伏赣江、潇湘变电站参观学习,完善巴岳变电站管理细则。
“虽然这一年没顾上自己的家,但我相信儿子看到宏伟的特高压工程,感受到未来用电无忧时,一定会为他的妈妈自豪!”李娜表示。
数字孪生的巴岳变电站
每颗螺丝都三维可视
“核对当前状态为热备用状态,选择目标状态为运行状态,生成操作任务。”“操作任务正确,操作条件满足,打印操作条”……“点击预演按钮,撤离现场人员。”
轻点鼠标,运维班班长徐波与运维正值黄舰卫启动了“一键顺控”程序,预演提示正确后,监护人发出确认及执行命令,“倒计时54321,执行!”
11月25日,铜梁区少云镇,工作人员在1000千伏特高压巴岳站主控室进行紧张而有序的调试。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记者在显示屏上看到,几秒钟内2号主变压器从热备用转为运行状态。
“过去,这样的倒闸操作需操作人员和监护人员要不断重复发令、复诵、操作、现场检查等步骤,耗时耗力。”在一旁全程观察的国网重庆超高压公司现场调试工作总指挥沈红莲告诉记者,“一键顺控”通过自动控制、状态识别等智能技术手段,将大量繁琐、复杂的人工操作转变成数字化程序操作。
“我们把人工倒闸操作工序提前输入到电脑上。需要对变电设备进行倒闸操作时,操作人员不需要前往现场,只需要在电脑上点击‘一键顺控’指令,就能实现变电站设备‘冷备用、热备用、运行’三种状态的转换。”沈红莲介绍说。巴岳站70个操作“一键顺控”,50分钟内1000千伏设备全部转热备用。如果人工操作大概需要5个多小时。
在主控室第三排电脑屏幕上,记者惊奇地发现了巴岳站的“分身”——巴岳数字孪生站,这个三维模型几乎一比一“复刻”了巴岳站。大到外部环境、建筑外观到建筑内部结构,甚至是每一颗螺丝都三维可视,镜头拉近任何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监控人员的眼睛。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展示,变电站的动态数据都会同步到系统中来,你看电流、电压、变压器的油位,数字孪生变电站与实体变电站完全一致。”徐波告诉记者,运维人员无需亲临现场,就能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对变电站进行监控,沉浸式“巡检”效率更高。